来源:前瞻网,万联网整理
全球银行业的表现近来乏善可陈。如今,更大的困难出现了: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平台机构正在蚕食银行利润中最丰厚的那部分。全球银行业正在复苏,在金融危机过后,资本存量已得到补充,很多银行已采取了削减成本的措施,但利润多少仍未可知。
这已经是连续第七年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仍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区间里——8%到10%,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这一行业的最低年度收益率。2016年,业内净资产收益率为8.6%,比2015年下降了整整一个百分点。
此外,银行股目前的市盈率较低,这表明投资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感到担忧。
在另一些地方,其他机构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战略方向,也有更好的执行力,无论是在做核心业务还是在改良现有业务时。
简而言之,这个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过程不温不火,看起来更像是银行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经济。
事实上,正如麦肯锡在2015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到的那样,这个行业陷入了一种平淡乏味的绩效窠臼。在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后,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这种毫无吸引力的低收益率可能将长期持续了。
为什么现状如此难以改变?
这其中存在着几个原因,先让我们从营收增长的放缓开始(见图1)。尽管趋势线总体上升,但事实是营收增长已经显著放缓:2015年至2016年期间的增长率为3%,是前5年的一半。
图1:截止2016年,全球银行业增长放缓
新进入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对银行的业绩产生了影响,威胁到了银行的客户关系,正在蚕食零售部门的利润。新出现的证据已表明这些趋势发展的速度比我们预想得要快。
全球范围内银行业的利润率都有普遍的下降(见图2)。例如,中国的银行业的利润率在过去两年中下降了35个基点,净资产收益率降低了6.7个百分点。在北美,利润率下降了46个基点,使得净资产收益率降低了4.1个百分点。
银行在某些产品上的市场份额也正在逐渐减少,特别是在新兴市场。
图2:随成本降低,大部分地区的银行业利润率也在下降
而且新兴的对手已经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如阿里巴巴、亚马逊和腾讯这类提供平台的公司正在跑马圈地,吸引那些有利可图的传统银行的客户。
麦肯锡的最新报告中指出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发现:
从全球来看,银行估值的差异仍是显著的,但导致差异的原因已经不同了。在2010年,74%的估值差异是由于地理因素:在热门市场中运营的银行估值更高。
现在,地理位置不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了。在2017年,银行地理因素的影响仅占差异化程度的39%(见图3),而其他超过60%的影响,来源于商业模式及其执行力、商业战略、具体落实程度以及银行涉及到的其他方面。
图3:地理位置不再是决定因素
在2015年全球银行业年度回顾中,我们预测了数字化进程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今天,我们认为这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比我们预期的更快。
随着利率回升和其他新风口的出现,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25年可能会达到9.3%。
但是,如果个人和企业客户将他们的传统银行业务转而交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手上,并且这样干的人的比例与过去人们采用新技术的比例相同,那么若传统银行业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这个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会下降约4.0点,到2025年将低至不可持续的5.2%(见图4)。
图4:对于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未来变化的两个可能设想
对于银行业数字化的客观要求已经迫在眉睫了。
第一步就是开始着手开始学习新技能,利用新的工具来进行数字化营销和分析,提高自身有效竞争力。如果大多数银行都这么做,而竞争也不太激烈的话,我们预估银行的可用资金将会增加约3,500亿美元。
从发展数字化中获得的利润将使银行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提高2.5个百分点——还不足以完全抵消我们预言的4.1点的收益下降趋势。但没有一家银行能够轻易放弃数字化的好处,而且单个银行的表现也会比平均值好得多。
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仅能为银行带来新的经济效益,还将为银行赢得参加下一届数字化竞赛的入场券。
互联网金融平台机构的崛起
紧随大多数零售企业之后,科技金融公司也正在进军商业和企业银行业务。
麦肯锡的全景科技金融数据库追踪了1000多家该领域的初创企业,它显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是为大公司提供支付解决方案。
零售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大量结盟和收购显示出了这场圈地运动已经结束。
如今,且看各经典合作事例,如渣打银行与GlobalTrade、苏格兰皇家银行与Taulia,以及巴克莱和Wave之间的合作,都显示出创新具有规模效应,当创新达到一定规模时对企业发展有利。
科技金融在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咨询方面——尽管其重点更多的是辅助传统的业务流程,而不是取代。
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业的威胁可能正在消退,但上述公司采用的新策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些公司的价值主张经常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客户服务。通过建立“生态圈”,将多行业的价值链捆绑在一起,这些公司可以为客户降低成本、提供便利、提供新的客户体验,满足客户的更多要求。
他们不仅拥有更多的客户数据,具有卓越的效率,而且对银行来说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客户想要做重大的财务决策时,这些企业在客户心中也通常排在前列。
以日本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乐天(Rakuten Ichiba)为例,其提供的积分和电子货币可以在数以千计的线上商场、线下商场中使用。
它向数千万会员发放信用卡,提供从抵押贷款到证券经纪业务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
该公司还运营着日本最大的在线旅游门户网站之一,还拥有一个在全球拥有8亿用户的即时通讯应用Viber。
同样,阿里巴巴也不仅仅是一家电商巨头,它还是一家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贷方、支付公司、B2B服务和叫车服务提供商。
腾讯也在聊天服务的基础上开拓类似于此的新业务。
亚马逊也将目光投向云计算、物流、媒体、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甚至是传统的实体零售和贷款方面,并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业务。
这些公司的跨行发展正在使传统行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凭借他们卓越的客户体验,他们可以给自家的忠诚客户提供更广泛、种类更多的产品。
随着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触角逐渐遍及每一个行业,仅凭一个平台就能提供多种业务,许多企业的制造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可能看起来还只是个距离很遥远的威胁,因此,我们分析了一些数据。我们计算了全球银行的股权价值占比(见图5)。
我们发现,“制造业”——融资借贷的核心业务、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一项——占行业营收的53%,但只贡献了35%的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为4.4%。
另一方面,银行的原始业务和销售收入——分销,占了收入的47%,利润的65%,净资产收益率为20%。
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不仅正在进入传统银行业的市场、抢占银行业的分销业务份额,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在分销这块也能比银行做得更好。
图5:全球银行营收和利润结构
竞争还是合作?
现在说这些可能还为时尚早,但全球经济的大部分最终都可能会被新的金融生态系统重新塑造。
关于其所需的时日,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况且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金融生态系统也会以不同的速度发展,或早或晚。
但无论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们策略如何,传统的银行业都将会是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将会是他们瞄准的目标。
这将使银行业面临一个抉择:随着事态发展,应该选择竞争还是合作?
这种选择听起来不太妙,因为传统银行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与那些走在全球科技发展最前列的公司无法相比。
但他们也能担当合适的角色。当消费者在考虑储蓄自己的资金时,研究表明,传统银行比新兴科技金融公司更可信。
而且银行也有对价值客户资料的独家访问权限——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
现在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早期的成功故事,银行已经开始开发平台功能。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想象有朝一日,银行或许能够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拥有更大的客户基数,并在与数字化对手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生态圈中的银行还能扮演更多的角色:最基本的生态圈战略就是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建平台,进行业务整合,向新客户进行交叉销售,提供无缝的客户体验。
要达到这一目的,银行将需要全面配备数量庞大的数字化工具,这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人都未能做到的。
利用数据推动营销、面向卖方的数字化工作平台、使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流程、云、APP及其编程接口、目前可用的所有其他工具,这些都是银行数字化进程中的所必须采用的重要工具。
如果经济一体化开始出现在银行的市场上,那将是对于那些完成了数字化并能够快速反应的银行的绝佳机会。
通过合作和货币数据化成功建立了基本金融生态圈的银行可以将其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9%甚至10%,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为银行业带来3500亿美元的新增利润。
在未来,银行还可以走得更远,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平台,并在一些非传统银行的市场中占据一些份额,这些将使它们得以把自己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大约14%,远远高于目前的行业平均水平。
建立金融生态圈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也不是唯一的选择。通过另外两种商业模式银行业可以提高收益,尽管这两种利润较少:成为白标资产负债表运营商,或成为专注某一类业务的专业银行。
但如果经济一体化按照大部分人的预期发展,那么成功的金融生态圈战略将是许多银行数字化光明未来的关键。
不管一家银行对金融生态圈的看法如何,一个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是必需的,有助于银行为数字化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
银行从传统的以产品和销售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时,银行需要确认他们仍然保留着独特性、设计和提供了非凡的客户体验,并且不仅仅在短期上、更预备在更长时间内部署数字化工具。
一旦手中有了这些牌,当金融经济圈的时代到来时,银行就能在市场中稳稳地立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