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和“28”,这些乍一看有点“神秘”的密码数字,其实代表了中国银行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中国银保监会举行的177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刘秋万、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信息科技部总工程师邢桂伟为记者详解了“1234”和“28”的内涵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
开启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2018年,中国银行明确提出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求实、变革图强,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并将科技引领数字化发展置于新一期战略规划之首,开启了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刘秋万对记者表示,中国银行数字化发展之路可以概括为“1234”和“28”,即以“数字化”为主轴,搭建两大架构,打造三大平台,聚焦四大领域,推进28项战略工程。
“1”是以“数字化”为主轴。中国银行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全流程、全领域,给全行插上科技的翅膀,打造用户体验极致、场景生态丰富、线上线下协同、产品创新灵活、运营管理高效、风险控制智能的数字化银行,构建以体验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驱动的新银行业态,以科技创新助力金融的“品质革命”。
“2”是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与技术架构双螺旋驱动。业务架构即是中国银行从业务视角出发,坚持集团整体概念,在全行价值链下将业务流程、数据、产品、体验组件化,成为支撑数字化发展的“业务乐高积木”。技术架构是从技术视角出发,承接业务架构成果,坚持平台化、松耦合、面向服务的原则,形成众多独立的低耦合微服务,成为支撑数字化发展的“技术乐高积木”。两大架构建设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驱动中国银行数字化发展。
“3”是打造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三大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动技术架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为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云计算平台方面,中国银行先后完成微信银行等41个分布式应用系统建设与改造工作,同步推进主机查询类交易下移和小型机平台应用迁移工作,累计实现下移MIPS 28000左右,占全部核心系统交易比例58%以上,已完成17个应用系统由小型机平台迁移至X86平台,中国银行私有云平台一期将于三季度完成部署实施。
在大数据平台方面,中国银行将建立客户画像标签、外部数据应用管理、数据沙箱三大服务体系,为全行提供360度客户精准画像服务和数据挖掘分析服务,实现内外部数据的统一集中存储与共享。为便于分行数据使用,基于海量并行处理(MPP)技术的分行数据服务平台年内将进行试点推广。据悉,该平台目前正处于投产阶段。
在人工智能平台方面,中国银行将建设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与新一代客服项目和网络金融事中风控反欺诈二期项目同步实施。目前,通过新一代客服项目,中国银行完成了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声纹识别、知识库等基础服务产品部分功能应用投产,机器学习平台已在网络金融事中风控系统二期实施过程中完成模型离线训练,后续将项目投产完成平台整体建设。
此外,中国银行已经启动企业级架构建设,拟通过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快速见效相结合、分布实施与迭代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将在年内选取重点领域作为试点,推进企业级业务架构与企业级服务架构建设工作。
“4”是聚焦业务创新发展、业务科技融合、技术能力建设、科技体制机制转型四大领域,中国银行将重点推进28项战略工程,明确每项工程的任务、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
促进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
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兼顾短期见效、中期突破、长期发展的要求,为打造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实现关键业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中国银行数字化发展战略的一大重点在于聚焦价值创造、促进业务发展,具体体现在数字化获客、数字化生态、数字化产品、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运营等方面。
刘秋万介绍,所谓数字化获客,就是从二八定律向覆盖长尾客群转变,通过数字化画像实现精准营销、靶向获客,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应用。数字化生态,就是通过整合场景、融入场景、自建场景等方式,建立起完整、成熟、高黏性的金融生态圈,打破传统金融行业的产业边界,实现业务扩展和价值重构。数字化产品,就是遵循专注、极致、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打造业界口碑突出、超越客户预期、赢得用户追随的明星级产品。数字化风控,就是建立主动、高效、实时的全流程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大数据风控、智能反洗钱、实时反欺诈等手段,把风险管控融入服务。数字化运营,就是提高交易处理、运营管控、实物配送、客服支持的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化、精益化运营体系。
“上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手机银行和交易银行,中国银行要把手机银行打造为综合金融移动门户,让客户‘一机在手、走遍全球,一机在手、共享所有’;交易银行将实现对公产品线上化和交易透明化,同时依托大数据开展全产品数字化营销。”刘秋万对记者补充道。
据悉,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生物识别等技术,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先后推出了全流程线上秒贷的“中银E贷”,基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智能投资顾问“中银慧投”,以及二维码首付款、人脸识别、语音导航、手机盾等系列功能,实现了服务与体验的“双提升”。2018年上半年,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月交易客户数1393万户,同比增长71%;月活跃客户2400万户,同比增长64%;手机银行交易额累计8.32万亿元,同比增长75%,整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应该说,通过技术与场景、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国银行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促进产品与服务向综合化、智能化、移动化发展。
除了依托手机银行打造综合金融移动服务平台外,中国银行还积极推广智能柜台,助力网点智能化转型。中国银行的智能柜台以客户服务场景为核心,打造客户自主操作加银行辅助审核的新业务模式,覆盖了33大类132个服务场景。2018年3月,中国银行推出了面向移动营销拓客的移动柜台,后续还将陆续推出理财版柜台、现金版柜台,丰富对公、现金、理财等业务场景。基于中银开放平台提供SDK嵌入服务、API专线接口服务、公共H5功能服务,中国银行正在推进与东方财富网、腾讯微信平台、途牛、去哪儿网的相关业务对接等多个外部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获客渠道。
在搭建智能风控体系方面,中国银行则利用实时分析、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内外部数据,通过对客户、账户和渠道的综合分析,进行客户资金流监控、优化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识别潜在违规客户,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实时反欺诈、智能反洗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智能风控体系。2017年12月,中国银行投产了新一代网络事中风控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监控交易数亿笔,拦截欺诈交易数千笔,避免客户损失数千万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且实时高效的反欺诈服务,保证用户资金安全。
“目前,中国银行大部分交易已经线上化,无论是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量,线上化比例超过了80%。线上化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隐忧,因为看不到客户,他们随时随地可以交易,如何防范操作风险是中国银行一直需要面对的挑战。”郭为民强调,技术在不断地进步,风险欺诈手段也在变化,所以中国银行必须及时地运用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方法去控制操作风险。
打造全球一体化信息科技服务体系
2018年4月,中国银行海外信息整合转型项目港澳批次投产,标志着中国银行历时6年、覆盖6大洲、50家海外机构的海外信息系统整合转型项目成功完成,为中国银行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完善、高效、多元的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了海内外协同发展。
该项目从渠道、客户、产品、管理信息等方面形成支撑海内外一体化、可扩展的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一套支持海外机构业务发展并灵活满足各地监管要求的IT架构体系,提供了面向新设海外机构的快速“菜单式”系统建设方案。
不仅如此,中国银行充分利用新技术在全球范围进行金融创新,年内还计划在新加坡设立首家总行级创新研发基地,将国内创新体系向外延伸,开辟集团创新、全球创新试验田。
探索金融科技发展新路径
刘秋万在发布会上透露,中国银行将大幅度加大集团创新研发投入,在常规科技投入之外,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研发的资金不少于当年营业收入的1%。同时,中国银行将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3至5年内实现集团具备科技背景人才占比达到10%,即30万中国银行员工中将有3万科技人才,积极引入市场高端科技人才,重点加强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客户体验师、互联网安全专家等人才储备。此外,中国银行将推动建立三级创新管理体系,在海内外重点地区建立5至8家总行级创新研发基地。
这些资金将会运用到五个重点方面。邢桂伟补充道,一是用在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场景探索上。包括“大、智、移、云”,或者说是ABCDMI,即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二是用在内部创新机制建设上。内部创新强调的是自下而上,更需要全体员工的创新智慧,需要大家都能够进行创意的研究。中国银行希望打造一个内部创意的孵化机制,推动创新的真正落地与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建立容错机制,让每个员工进行创意的时候不再有后顾之忧;还将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来鼓励员工创新,把更多的创意转化成业务产品。三是用在外部的创新与合作上。中国银行希望与外部的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技术公司建立更多的合作,把他们的业务与中国银行的场景结合起来。四是用在打造总行级的创新孵化基地上。目前中国银行正在新加坡筹建海外第一家创新基地。五是用在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上。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增加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带动中国银行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开辟金融科技发展的全新道路。
2018年是中国银行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银行全面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刘秋万进一步表示:“中国银行将通过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穿透全流程、整合全集团、覆盖全领域,打通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真正做到新时代、新金融、新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