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各大舆论媒体高频出现的、最吸人眼球的当属区块链。在金融等领域中,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智能合约、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等多个方面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据统计,在过去三年里,区块链的风险投资超过了14亿美元。
然而,目前在区块链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最为突出的是一些机构为吸引投资者眼球,钻区块链监管法治缺陷的漏洞,“新瓶装旧酒”,将自己标榜为区块链创新,蒙蔽了广大投资者。如不少企业所谓的区块链技术无非是复制了目前较为成熟的数字货币架构,甚至有企业连这最基本的部分也没有掌握,但为了蹭热度、赶时髦进行市值管理、抬升股价,都统统给自己贴上区块链标签。
其实,任何一项技术都具有两面性,如当年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在推进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危害民众利益和金融业稳定的各种金融乱象。
目前区块链尚处起步和探索应用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一则,目前国内区块链在底层协议、应用和标准等方面都不成熟,且底层技术大都是来自国外,包括超级账本、以太坊、比特币技术等;而在应用方面,国内企业从应用角度、解决行业问题的角度出发的较少,主要探索集中在虚拟货币领域。同时,一级市场的创投并不多,多处于“区块链是什么”的学习阶段;二级市场基本是跟风炒作,很多区块链概念公司离实际应用还很远。
二则,安全性威胁是区块链目前为止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如2016年6月,区块链项目TheDAO因其上层智能合约中存在漏洞而遭到黑客攻击,导致价值约6000万美元的360万以太币被转移,数字货币的发展需突破区块链的技术障碍。
三则,区块链数据完全公开透明,如果未来反匿名身份甄别技术得以发展,通过密码破解看到某个用户的信息,部分重点目标的定位和识别也有可能,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威胁。
四则,目前监管方面仍在路上,去中心化就意味着主体不明确,也给监管带来了不小难度;尤其区块链技术下的监管者将面临“天量”的数据,对信息的透明度进行规范,很难做到精准监管。此外,监管法制空缺和滞后,使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风险。
显然,区块链技术并非确保金融业及其他经济活动绝对安全的“保险箱”,也不是能服务于一切经济活动的“万能药”。无论是涉足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运用的企业,还是参与区块链方面产业项目投资的广大投资者,都应保持谨慎、理性的态度。
京东悄然上线了生活家居自有品牌“京造”。看起来,京东打算利用供应链和流量优势,造一个自己的“网易严选”。
实际上,京东要和网易严选(以及米家有品、淘宝心选等同类品牌)竞争,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反而是,京东怎么这么晚才做这件事?从多个角度来看,京东都有做自有品牌的先天条件。
首先,从零售角度看,渠道由于拥有货架优势,并且很清楚什么样的产品热销,天然适合扶持自有品牌。放到电商时代,京东的货架优势就是流量优势。当然,自有品牌和供应商品牌一定会存在博弈,但零售行业已经证明了自有品牌和供应商品牌能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京东的自营电商基因和基础设施也非常优秀。流量、仓储、物流配送均具备,就连网易严选现在用的也是京东物流。另外,由于自营模式与供应商能建立很深的合作关系,理论上说京东与上游厂商谈合作有天然优势。
而从消费升级人群来看,因为严选、京造模式实际上代表的是去品牌化、功能性为主、性价比高,这类人注重生活品质,注重购买效率,因此京东的用户群与京造的目标用户基本重合。
当然,世上没有绝对的“理所当然”,京造也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内部阻力。比如,自有品牌和供应商之间、自有品牌和原采销体系之间会有冲突。这些冲突都可能导致新品牌无法获取足够大的流量扶持。
供应链的难度。虽然前面我们提到京东与上游生产商有很深的合作,但这不代表供应链是现成的,也不代表原本合作深入的厂商与京造需要的厂商重合度很高。尤其网易、小米已经获取了优质工厂资源,而京造本质上说还是个初创品牌,起订量不大,一切要从头开始。
同质化竞争。当严选、小米、淘宝心选、京造都开始提供同样的产品,讲着同样的故事,这一切突然变得无趣了。如果商品和营销都变得同质化,这将变成价格战和流量战。而从流量角度看,没有利益互搏的网易严选恐怕比淘宝心选和京造有更大优势。对京东来说,新的突破点可能在更好的设计,或者智慧零售背景下迅速走到线下渠道。
实际上,网易严选已经意识到了商品同质化带来的瓶颈,开始尝试新业务,比如为酒店提供设计和软装服务。毕竟,在电商+新零售时代,自有品牌的关键不止是渠道、流量、供应链,还包括对用户需求变化的掌握和不断拓展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