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五道口保理学院
导读:今天,连接比拥有更重要,协同比分享更有价值。开放互联、连接共生是社会和产业的未来特征,也是解决中国产业经济、企业走出困境的路径和解决方案。面向未来,「连接共生」将成为产业及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将会是中国产业及企业创新发展的新红利。共享经济的下一个浪潮是协同经济,支持共享与协同经济的系统平台将是一个新物种,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最大机会,是各种新技术综合融合创新的新物种。
人们对技术与生产力结合的过度关注,往往导致了对生产关系的忽视。生产力的提高,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应匹配,则会造成生产力浪费。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倍增与创变。
宗庆后怼弹马云及电商就是对生产关系技术创新与支持的不理解、漠视和忽略。甚至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的国策中,都大力提倡生产力的提升与转变,对生产关系的创新与发展的阐述和方向,比较薄弱。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大发展变化
笔者在2017年5月北京第四届全球供应链金融高峰论坛上,发表过"产业供应链并网➡将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旨讲演,提出:"其他技术都是对生产力对提升与促进,而互联网技术是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和促进"的发现和立论。同年,8月,天津世界智能大会,马云也提出,互联网技术是改变生产关系的第一次公开见解。
我的研究发现: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期间,生产关系的改变都是通过战争革命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改变的,所以互联网技术对生产关系对改变就变得那么突出和有价值、有影响力。
对于新技术,我们一定要深刻分清楚各种技术路线和特性解决的行业应用方向和业务痛点,不要赶潮流,片面的认知和引用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红透半边天的时候。
主流技术路线应用范式
通过以上图可以得出,比特币及区块链技术的伟大发明,正好弥补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短板,清晰地指引了金融服务及货币进化发展的方向。
货币进化史
如果说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原因,是有幸于英明伟大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机遇的邂逅,有幸于中国劳动力和人口的红利,有幸于中国人的勤劳智慧精神和悠久中华文明,我们也要明白,21世纪,新技术爆发带来的"技术红利"是一大原因,我们必须重视技术红利。当然,新形势下我们也期待,体制和制度改革带来新的红利。
中国产业经济,必须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必须依靠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建立的现代智慧供应链体系和结构网络,加快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创新定义与重构服务,结合替他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建立更多的软性基础服务设施,服务与促进产业经济迸发新的活力,开创新的未来。
产业供应链多元宇宙
中国产业经济及企业创新发展的难题,不管是溯源和信用也好,成本与效率问题,结构性优化与调整问题,还是金融普惠服务也罢,包括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落地赋能实体经济,甚至企业之间托盘、周转箱、集装箱的循环使用和分时租赁的细节问题,甚至于解决广大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债权债务处理难"的世界性难题,都是产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种种问题,而不是区块链或某一项单一技术能够解决的,即痛点和难点不在于单一的分布式账本和数据的不可篡改可以解决的。而在于产业及企业供应链关系是否依靠新技术综合应用真正形成了一个价值链体系和网络结构,在于供应链关系是否真正形成一个共生组织形态、服务模式、生态共同体。
产业供应链闭环体系
而形成价值链体系和网络结构问题就要看每个产业及企业的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架构和功能设计、范式。
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范式、交付等,已经不适应现代智慧供应链管理和应用的需求。因此,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问题必须综合应用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整体性的对功能、范式、交付等设计重构、普惠服务,不单是企业、产业的刚性需求,更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需求。
重构正确的产业供应链应该是多个系统能够独立、单边或双边、多边组合组网,服务各链各边企业互联互通连接使用,自组态、自治理、自适应的开展关系业务应用,竞争博弈、共享协同,长期运行自然优化与淘汰形成最优的组态、链态、结构。
我们看见,社会化溯源及服务难以实现,舱单重复质押,征信方式陈旧,征信效率低下、信用体系没有形成,数据信息作假、资金流动不畅通,企业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不起来,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债权债务处理难,融资渠道少且狭窄,甚至P2P金融生态建立不起来,都是因为现代供应链关系的价值链体系和网络结构没有形成,即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级供应链基础设施。
为什么没有国家级供应链基础设施呢?
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应用服务网络。是对跨产业、跨组织、跨企业之间的综合规划与设计、技术系统重构设计与开发、基础连接与服务。需要强大而新的经济学理论、系统论、管理学、信息论等综合支撑、投资建设、应用服务。比如我所研究和指导的:神经网络、分形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去中心化等。
中国现代智慧供应链的技术与利益突破示意图
比如:金融流动性不畅产生是有其内在原因和逻辑,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内顽固不化的"流动性障碍"问题,即账期问题。传统制造业,由于核心企业的产品商品化、流通化、消费化过程的变现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链式过程,即必须依靠消费者或渠道经销商的购买完成价值变现,核心企业收到资金后才能支付给相关供应链的配套企业,这里就自然存在一个流动性的滞后账期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就会带来供应链中的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流通性障碍和不确定性,这就是笔者提出的"流动性障碍"问题,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多思考。
供应链账期的"牛鞭效应"
未来区块链技术支撑的TOKEN经济机制及模式将会涌现,将会彻底改变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会改变供应链金融产品。一个朋友说过,做供应链金融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及思想,TOKEN、ICO及智能合约等为这一理想目标实现带来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笔者在其他文章有详解和探索。
区块链应用的未来生态
以下图,可以看出,在一个产业及企业的供应链大闭环体系中,应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我称为链计算,总结了8种算法及模型),TOKEN机制,可以实现三角或多边债权债务,即应收应付款的对冲、质押、流转、拆分,降低各自的债务,增强流通性,这就是产业供应链协同网络运行的价值涌现与突变。也就印证"不需要金融"的话语。
新金融服务
日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更是首次提出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而中小型企业贷款占比不到3%。
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方针,大力推动与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成果,成为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甚至很多专家对外号称是世界性的难题。
在这里,我一定要说,在新技术、新模式、新思想爆发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决心、追求和探索。
全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债权债务处理难,资金流动性不畅通、金融服务的困境,必须急待解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才能更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实现。
我们要怎么解决呢?
我们认为这个是一个双边的问题,必须从双方的角度和视野去思索,共同建设产业及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系统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我们看到,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更缺乏现代化的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的投资和建设,因为供应链信息化投入需要很大的资金成本、人才成本、技术成本,造成产业及企业供应链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不均衡。产业、企业、系统、数据形成内部和外部分散化、离散化的一个个孤岛,中小型企业更广泛缺乏信息化系统应用,自然缺乏"数据和信用建设"。
反之,P2P、银行机构也缺乏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和信用,征信方式和征信效率没有良好基础。征信方式陈旧,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更没有好的风控手段和保障措施,还是传统的资产质押、抵押、担保。上下游的信用担保形式也没有广泛应用,很多核心企业不愿意配合,且这种依托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方式,供应链金融,看似很好,但是暴露大量、巨量金额的债务违约事件,也说明了这种方式不是好的金融服务方式。这是一个阻碍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巨大的鸿沟和障碍,也是供应链金融及金融普惠服务难以实现的障碍和难以突破的瓶颈。
P2P互联网金融的两大硬伤
对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业,面对全球化的贸易市场体系和复杂、多级配套服务体系,全球化的供应链日益复杂化和个性化。管理各种、各条供应链关系,各个上下游商家、业务、数据、行为是一项重大的困难、复杂的任务。
落后的供应链管理思维、技术、理念、工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供应链创新管理、效率管理、复杂应用、生态应用等。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数据在组织内部被分割成各种"数据孤岛",系统与数据互操作性不强,业务指令不能连续与完整的接力执行、反馈;而在供应链外部的上下游,业务关系和利益相关方,没有能力和技术工具共享数据,业务互联互通,连续接力执行业务指令与实时反馈,使得产品或商品在供应链跨企业、跨产业、跨组织流动过程中,缺乏完整性的链条数据和过程管理,因此在打击商品假冒伪劣、追踪溯源、数据征信、金融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能力与服务非常薄弱,基本不能实现。
中国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这对于,实际参与诚实和可持续生产过程、流通、消费过程的企业、消费者、政府、金融保险相关机构,造成信息数据与服务的不对称、不透明,特别是在安全和环保、金融服务的高要求下,消费者及政府、金融机构要求对商品及服务更高的信息与数据透明度,需要知道商品及交易的起源、流向、真伪、质量标准、批文、信用等等,这都给供应链关系相关方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和要求。
溯源及可视化拓扑原理
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范式、交付等,已经不适应现代智慧供应链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传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单边化、分散化、私有化、封闭化"的系统。且在企业内部,渐进性的技术改造和投入,分散的系统使数据和业务流程耦合度不高,数据烟囱,系统孤岛,造成企业内部的业务处理效率和协同化程度不高;单边化及封闭化的系统,和外部供应链关系的系统不能互联互通,技术处理后耦合度不高,外部业务协同效率低下,企业之间的共享和协同的生态不能建立起来,不能满足和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社会化分工协作的高效运转需求。
"单边化、分散化、私有化、封闭化"的传统信息化系统,企业及产业缺乏数据沉淀和信用体系建设,也造成金融机构征信方式落后、征信效率低下,更缺乏好的风控手段和保障措施。
一个小小的系统技术问题,演变成产业或企业的业务问题,成为企业或产业创新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难以置信吧!
十大孤岛制约产业及企业创新
"单边化、私有化、分散化、封闭化"的传统信息化系统孤岛造成的企业孤岛、产业孤岛是产业经济和企业的现实深刻问题,表现在"信息孤岛、数据孤岛、流程孤岛、资源孤岛、信用孤岛、风控孤岛、服务孤岛",七个方面。
这"十大孤岛"问题,基本可以解释中国产业及企业经济的种种痛点,甚至任意问题。
供应链必须从"链"式结构,向"网"式结构进化,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变,形成产业及企业多元多边互联互通的关系,构成中国供应链基础平台,成为软性的基础服务设施,全面服务产业及企业,服务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脱虚入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降本增效,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中国新一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构与服务革命时代到来了,必须到来。
产业及企业供应链管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以深度耦合、去中心化、互联互通与信任最小化的方式和粒度,执行所有利益相关联方的数据、行为、指令,来解决复杂、多边多条供应链运转中的种种问题。
产业及供应链关系是一个具有深度耦合的组织与组织、流程及数据、业务与应用、系统互联的关系特征。
必须依托一种新思想和方式,即每个企业都应该是核心企业、中心企业,每个企业都不是中心企业的思维和信仰,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颠覆性的重构产业及企业关系,重构供应链信息化系统,通过云端服务、灵活配置与交付使用,普惠整个产业、整体供应链链条和环节,通过大数据智慧、连接服务、信息服务和系统服务,才能赋能实体经济的生态协作和融合创新发展。
事实上,创新与管理日益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真的是一个不得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单是每个企业、每个产业的刚性需求,更是一个关系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