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第二届中国保理年会上,国际商会全球理事会执行董事、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CTB50)主席张燕玲女士进行致辞:
感谢主持人,非常高兴见到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是为中国保理业发展的付出,在实践当中积极行动的同事们,还有场内、外的媒体人,我非常的开心。今天,作为一位老的结算人,想对现在中国保理事业发展谈一些我的想法:
我想讲三个问题:我们国家保理的发展是个奇迹;大家都知道,世界保理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在我的书中,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的秘书长皮特先生写到的也是200年历史了,我们中国的历史就不回顾了。
首先,银行保理用不到20年的时间做到了世界第一。最早回顾到1987年,中国银行和德国签的协议,这是中国保理业的开始,但实际上当时的业务主要是在海外做,像中国银行在伦敦的海外机构等和德国在做保理业务。国内最早的是90年代初,我在中国银行,正好负责这块业务,韩家平先生在商务部,从那时候起我们就一起合作。大家知道1993年是个大的调整,那时候商务部开始催未达账款,我在商务部保理五年发展报告中写了一个序,回顾了这段时间的历史:
银行保理不到2005年的时候,FCI的董事会在咱们国家的东莞召开,我也去给他们祝贺,当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这个机构和其他机构还不太一样,每一家的成员话语权非常大。当时中国有一家银行经常在执行国际规则的时候和人家发生冲突,所以他们做了将咱们的会员剔除的决议,对于这样的决定,我坚决不同意,并据理力争,最终使他们取消了这一决议。直到今天,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签协议基本没做,到做,到成为世界第一,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商业保理更厉害了,用了13年的时间做到全球最大。2005年天津成立了第一家商业保理公司,之后马行长和30几家人大代表共同做议案,要求中国对保理业制定法律,至今已经十多年了,今年总算排上了日程。
根据(韩家平)主任今年年初对2018年保理业的展望,里面有一组数字:在2017年12月31日,全国注册的商业保理公司的数量超过了7000家,约为2012年底的100倍。这几年时间保理公司发展了100倍,其中已开业的商业保理有1500家左右,这些数字背后都是可以研究的。2017年保理业务是8000亿元人民币,融资余额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保理业务的量将突破万亿大关。
那么保理的万亿业务落实在哪里?全部是中小企业或者现在国企、央企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还有在金融科技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保理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反向保理已经成为供应链金融的主打产品的今天。
保理发挥的作用确实可以大书特书的,对我们保理业务这些年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保理业务的带头人,各地保理商协会的负责人,商务保理专委会,和为保理发展保驾护航的那些人们,像法院、律师事务所、高校、税局等等,这些人员比较集中,好多也都认识。还有FCI,原来是中国银行的(姜旭)做副主席,现在是建设银行的国际总经理。现在我们在FCI的会员已经达到了几十家,不光有银行也有很多企业加入。所以保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与市场的需求要求还差得太远,虽然现在发展的这么快,但是市场的需求是更大的,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的体量大、发展的速度快。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是支付方式的改变,因为现在都是赊销,赊销如果没有保理的支持可能完全变成一个商业的亏损。
我们国家是大众创业,很多小企业进行创业,让它“五脏俱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难的,特别是结算这块。这方面的人才是很稀缺的,由于贸易结算方式的转变,使得保理的需求非常非常大。
保理不仅仅能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现代的发展,它是非常有潜力的。
二、我们国家的保理业现在发展到了十字路口
首先从银行保理,虽然我们现在是世界最大,因为经济体量大,是贸易第一大国,国内的体量那么大,国际上又是第一贸易大国,当然就应该大,要跟其他国家比有点不现实,有些小国家,像日本他们做的也挺靠前。这些年在银行保理业务的占比实际上是在下降的,银行还是热衷于公司贷款。商业保理是发展的良莠不齐,有7000家保理公司注册有1500家开业。短短几年我们成立了近7000多家保理公司,开业的占30%,这几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认识一些保理业的领军人物他们都很朴实,印象最深的是在下面调研的时候,保理公司的领导跟我说,前两年P2P出了很多事,跑路的也很多,这种情况下他们说“我们保理不骗人,只有客户来骗我们”我印象特别特别深刻。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在银行收紧贷款的时候,前两年收紧贷款的时候商业保理挽救了很多小企业,那时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小企业讲“在银行贷款虽然利息8%左右,我情愿到商业保理做15%的利息,因为银行贷款一年一核,到年底银行就说先还完吧,马上审批了再贷给你,结果一个月也不回来,有的两三个月都回不来,有的干脆就没了。”企业是要正常运转的,不能随时把资金掐断,掐断资金链很容易让企业处于危险当中。所以“情愿稳稳当当的做商业保理15%的利息也不做银行的”不是一个企业这样说,是很多企业这样说。所以我也感觉到银行的流程是不是可以,不一定非得还回来再贷给你,但是展期又是不合法的。银行也是两难,但是对企业来讲确实是致命的打击。这时候商业保理出现了,确实挽救了很多中小企业。
由于市场的需要,使商业保理开始发力了,对《商业保理2011-2015年的发展报告》,我写的序里面特地写上了“目前商业保理发展以市场为主导,表面上看不到明显的监管活动,新的商业保理机构产品不断创新,风险管控不足,经验缺乏,往往不知道风险在哪里。”好多人不理解,我还没做业务呢怎么开始有风险?就是因为金融就是经营风险的,商业保理就是类金融,做的就是金融产品,所以忘掉了风险就一定会出事,银行有一大堆的管控程序、措施,商业保理这方面还很欠缺,比如KYC、KYD、KYCD,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自己的业务、了解客户的业务,这些方面实际上也做,但是没有像银行那样程序化。
商业保理要加入正规军了,刚才志强也讲到这个事,今年5月14日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典当行管理职责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了商务部已经将制定计划、将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的业务经营和监管的职责换给了银保监会统一监管。银保监会在6月7日也发了25号文,要求开始接管,各地要报数字和白名单,把保理也纳入了2018年的计划。保理业正在转型的过程当中。
三、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建议有关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银行保理要做好准备,银行保理能不能把,由(孙建波)总经理挑国内的头了,能不能把国内的保理重新做一个计划,怎么样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和商业保理对接好,使经济平稳发展。
商业保理公司更要做好准备,好好回顾一下我们的业务情况,哪些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进行预先的整改,这个就不详细说了。
我最想说的就是对监管机构,银保监会要监管,一定要接地气,商业保理业务的量已经达到了万亿人民币,它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能够在不影响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平稳的移交这就是我们监管最大的水平了。对于有些不太适合银保监会规则的业务,能够给他们一个整改的期间,或者给合理的划线,从让商业保理能够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这个出发点,也必须考虑商业保理的成长环境,不能一下子掐死。因为它属于一个类金融,完全和金融一样管肯定会死掉,这样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公平,因为它生长的时候,像小孩子一样,母亲并没有给他很好的养育和培养,等他长大了得慢慢教育,不能一下子说“必须得跟那人一样”这样就很麻烦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可能看的不全面,只看到了商业保理专委会在培育商业保理的发展,但是商业保理专委会既不是监管机构又没有执法权利,仅仅是一个自立的组织,但是在几年中他们尽其所能组织业界学习推广国内保理的标准做法,通过深入的调研将商业保理的生存状况总结归纳的特别清晰,因为每年都出一个发展报告,使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保理行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一直在赞扬这个委员会是个行业自律的很好的组织,不然商业保理一定会出大问题,包括我们商会和50人论坛经常对保理进行讨论,对它的发展难点大家进行议论。
由于这些都是自律的组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才使保理发展到今天没有出问题,特别是前几年在发展初期社会上为了适应发展办了好多培训班,我让我带的博士去参加学习,回来说跟您讲的不一样,培训老师讲保理就是万能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做成的新产品五花八门,那时候上海迪斯尼刚刚开园,说迪斯尼门票也可以做保理,后来我到处都讲,只要参加保理的会就讲风险,大家一定要注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一些先行的保理公司牺牲了,就是风险掌控的不好,后来我写了一本《商业保理发展指南》现在来看有一点作用,因为它完全是按照国际惯例、按照正规的,而不是按照我们实际操作的情况,对于我们保理公司在转型当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立法也是有参照的。
我主要就讲这三个观点,一是对保理业赞赏,对它的发展无论是银行还是商业保理都是奇迹,在国际上是可以大书特书的。第二个观点是现在到了转折的阶段一定转好,千万别转坏了,第三,它的转好需要各方的准备,银行保理现在的政策环境我认为可能各家银行还不会那么死盯着发展,不像90年代末期这时候,这时候银行保理完全可以和商业保理更好的合作,商业保理过去主要的问题一是资金的瓶颈还有一些合规的操作,因为过去对它没有监管。这方面都是可以改的。怎么样把保理的转型做好就是在座大家的共识。
以上是我的三个观点,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未经嘉宾审阅,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