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金融科技与传统对公业务的结合,从发展方向上看,非常符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供应链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及供应链线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自动化处理提供了可能。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供应链系统的实施将会涉及到银行的渠道、前中后台及行外多个部门和服务,涉及的系统和新技术使用也大量应用到新供应链系统中去,系统的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根据全国当前的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在供应链系统中的做法,研究分析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发展路径及策略,总结实施经验,有助于商业银行能根据自身的要求,快速的实施商业银行供应链系统,助力银行金融服务。
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供应链系统的实施困难,本文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供应链系统的实施路径分为了解业务机遇制定发展方向、梳理资源查漏补缺、整合资源建立系统、融合技术提升服务、寻找场景创新服务五个阶段。本文将就这五个阶段的特点逐一介绍供应链系统的实施及应对策略。
当前的供应链的业务从传统的围绕核心企业的传统融资服务模式下逐步发展为互联网+模式下的多样化模式。目前可见的模式包含为有B2B的垂直行业平台、外贸综合服务的出口退税、从核心企业一级服务商逐步向上下游展开、逐步将小微企业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小额信用贷款融入、基于产业模式的集群融资等等模式。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或者行业优势,重点选定当地知名核心企业、地方性集中市场及各类平台类、地区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和商业模式,有针对性的设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和精细化的实施方案。
通过选定合适自己行的链模式,可以更加合理的完成系统布局,有针对性的优先准备相关系统,也可以通过了解产业模式了解要实施的产品的主要功能,可以事半功倍的优先实现关键功能,保证产品的快速推出,而后逐步优化完善功能,提升产品的服务效能,满足互联网+模式下贴近市场、快速服务市场的要求。
互联网+模式项下的供应链平台是将渠道、风险、账务、融资等多类行内的服务平台整合实施的一个综合化服务群。在制定了相应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和精细化实施方案后,就要针对行内的相应系统进行建设,如做汽车供应链金融就要考虑电票系统、做交易市场仓单就要考虑押品系统、定价系统。
在供应链系统中存在全产品模式和互联承接两种模式。全产品模式的主要思路为将供应链中大部分功能集中在供应链平台中实施,如针对押品明细管理的押品模块,针对额度、敞口、保证金管理的管控模块、针对审查的流程处理模块全部放在供应链系统中统一实施,每个功能作为供应链系统的一个模块来实现。互联承接模式主要思路是将各个模块独立实施,只保留供应链系统中的产品设计、产品管理、供应链链网管理及供应链各个系统间的不落地处理(如从网银发起的交易通过供应链系统调用信审、押品、额度、账务等系统)。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己的当前特点选择一种模式,其中全产品模式适合于当前行缺失系统较多,而又需要快速投产系统的要求,而互联承接模式一般适合于行内已经存在较多外围及产品系统,通过将其有序调用即可的情况。全产品模式中的模块考虑到将来模块的普适性,建议可以对外提供较为完善的功能,需要对供应链系统进行较详细的调研考察,检查功能模块的普适性和可扩展性,以保证将来业务的快速实施。
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有着快速响应市场要求、方便客户自助操作的本质性要求。供应链系统要求的资源整合是对原有分散的业务资源进行逐一梳理并形成规范化的服务的过程,是将原有的的架构、产品、品牌、渠道及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按照供应链服务的体系重新规划和布局,将原有的线上、线下流程统一线上化,梳理整体业务流程,完成各个业务系统有机组合,最终实现深度融合,形成适合互联网+模式下的服务体系。
完成业务上的架构整合是实施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基础前提。供应链系统服务涉及到商业银行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服务,需要管理层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将原有在公司部、票据部、国际业务部、电子银行部、会计结算部等多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和合并,将供应链产品的规划、设计、审核、运维职能规整合并,形成供应链相对完整的业务管理部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会将贸易金融部(产品实施部门)、电子银行部(渠道实施部门)的部分职能抽取出来,针对供应链系统成立单独的网络金融部或交易银行部来完成对供应链系统的管控。对应后台的产品(票据、保理、贷款)管理职能、贷前的信审职能、贷中的支付职能、贷后的调查职能则保持在原有的部门不变。
完成业务上的产品整合是实施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必要环节。在完成架构整合后,要把在新的组织架构下将原有的各类融资产品根据特点整合到一起,根据具体的需求推出贷款、保理、票据、信用证、保函等各类产品,并根据各类产品的原有流程根据供应链进行调整优化。按照发起线上授信申请、签订线上融资合约、进行出账融资、完成还款操作、分派贷后工单、不良追偿六个融资过程整合供应链产品的流程和处理,求同存异梳理当前线下流程,将其归纳到一个完整的体系中,组成一个适合商业银行的自主品牌,集中优势进行营销,保证供应链产品的快速、健康发展。
完成技术上的系统整合是实施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落地措施。建立全行统一的供应链系统是一次将传统的授信融资产品线上化、互联网化的过程,是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平台建立的关键环节。通过供应链平台的实施落地,能够打通行内原有系统间的流程和数据,能够完成以客户为中心,以供求关系、买卖关系的链为焦点的新视角下的全新线上融资系统。通过供应链系统将渠道、评审、财务、支付、监控、运营各方面资源有效的整合,为实施供应链融资提供有力的支撑。
完成技术上的渠道互动是实施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服务标杆。互联网+模式下的供应链平台是全线上化和客户自助服务的特性就要求供应链系统要将能够使用的各类可用渠道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渠道的特点,让渠道配合协同操作,帮助客户高效、便捷的完成供应链操作。通过外部的银企直连通道完成同外部的核心企业、交易市场的交互,通过网银完成合约的签订、融资,通过移动终端完成还款和相应的流程审批操作,通过短信完成各类消息通知和挑战码生成,通过电话银行外呼完成不良的催缴,通过邮件完成保单承保等操作,只有通过供应链平台将各个渠道的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能够保证融资流程的方便快捷和交易安全。
完成业务上的运维统一是实施互联网+模式下供应链系统的成长条件。供应链平台系统建立后,只有通过强力的推广和细致的运营,及时的解决遇到的问题,持续的优化完善系统,才能够让供应链平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能够有效的将生产问题传送到技术方解决问题,能够通过对账报表针对资金运营及时调整额度、敞口、备付金,能够在合作方发生故障问题时及时沟通解决。有效的运维能够拟补系统在初期的不足,也能够为系统的改进优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可以帮助供应链平台服务快速的扩展。
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不但具有线上化和自助服务化的特点,为了让客户享有更便捷的服务、更安全的资金汇兑和更迅捷的资金融通,供应链平台天然对各类互联网+的新技术具有强有力的亲和力。目前,各类互联网新技术不断融入供应链平台,为其提供澎湃的源动力,而平台的实施也为这些技术的不断完善提供了试金石。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平台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已经引入了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交叉认证、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下面逐一介绍这些技术在供应链平台中的应用场景。
云平台技术为供应链平台提供了一个持续服务的硬件平台。将供应链平台构建在云平台上可以保证供应链系统实现云端的负载均衡服务,通过部署同样的应用服务保证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同时,通过动态的版本更新手段,保证平台的7*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为客户的优质服务提供了底层的可能。但是考虑到供应链融资中汇兑系统的时限限制和合约中相应条款的约定,为了持续不断的为客户提供服务,相应的应用也需要配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大数据技术为供应链平台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大数据技术为供应链平台提供的支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各类数据经过清洗整理后,可以帮助客户预填相应的相关信息,减少同客户的相应交互,增加客户的操作体验;
完成对客户的各类风险信号的时间序列整理后,生成风险信号,在为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通过大数据的爬虫技术,模拟行内操作员针对押品进行登记,针对发票或交易信息提供验真服务;
通过针对当前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针对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为当前的服务优化及新产品的创建提供基础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为供应链平台安全防护提供了智能化的大脑。人工智能技术既能够帮助供应链平台完成大量的原有人工完成的工作,也能够帮助提升相应的数据质量和生物识别的能力,其为供应链平台带来的优势如下:
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针对大数据平台中的各个方面汇集的数据进行交易验证,保证数据的质量;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针对大数据的风险信号进行评测,针对风险信号进行分箱操作后,建立风控模型,通过风控模型完成全流程的线上化评审工作;根据相应的风控模型的结果产生工单,有效进行风险排查;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为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提供活体识别、图像识别的支持,防范生物识别技术中的假冒等情况的发生;
通过图像、文本、语音识别技术,将原有的相应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相应的结构化数据,而后通过语义识别技术对数据进行解析和后续处理;对应类似发票等的数据进行验真操作;
生物识别技术让供应链平台提供给客户方便的服务同时也提升的交易的安全性。移动终端的使用推动了互联网+的各类业务的发展,通过生物识别技术让客户享受便捷的服务同时,提供交易的安全。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在行内临柜主要使用指纹,在智能化网点会使用虹膜,在使用网银或者移动客户端主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完成对应的处理。通过在移动端上采用人脸识别完成相应的身份认证和登录,可以在增强客户的操作体验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远程的客户面谈中回放的客户微表情审查帮助判别客户的融资意愿和骗贷风险。
证书认证技术为供应链平台上的客户及第三方操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我国推出电子签名法后,通过电子签名来完成合约的签署、押品的出质、融资的申请、款项的汇兑已经成为银行线上操作的主要验证方式,通过针对相关信息中全文进行签名操作,而后将相关信息变换为pdf文档或者图像后作为凭证留存。但是考虑到供应链系统的多样性(可能是对接平台方式接入,也可能是非当前融资行的客户),需要权衡是否使用非本商业银行发放USB-KEY对相应交易进行签名操作。
区块链技术让供应链上的每个参与者的操作公开化,为交易信息的查证提供了可能。供应链系统和区块链的链式结构在结构上存在同构。考虑到供应链系统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在供应链上流转时,都需要链上的各个参与者不断完成信息的推送和确认工作,而区块链则能够通过多账簿的情况下的信息发布和确认工作。通过建立一个联盟式的区块链,让供应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将自己参与的信息发布到链上去,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公正,也简化了信息发布,而后确认的多次交互,简化了整个供应链间的信息的流转。
但是,考虑到在供应链中信息发布的特点要针对发布的信息量相对较多和链上的每块大小有限的矛盾、链上信息的公开和信息可见的权限和安全防护的矛盾、联盟链上各个参与者的身份鉴权的困难等问题对区块链系统进行相应的改造来适应供应链系统的需要。
目前互联网+实施的新技术往往不是银行IT专注的方向,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有效的使用这些新技术,一方面要成立团队完成相应的知识储备,特别是针对产品的风险预测模型团队的建立;一方面也要用开放的心态,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同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展合作,将需要的相关技术快速引入,迅速实现建立相关产品的能力。
在整合了全行的业务和技术力量,引入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后,供应链平台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服务能力。在对外服务期间要逐步完成供应链系统在产品设计期间的外部及历史产品分析支持,在客户建立期间客户筛选的智能化分级,在贷前审批中的智能化自动审批,在贷中融资期间的自助化服务,在贷后的自动化还款及根据风险指标自动生成的尽职调查工单的生成,让供应链系统逐步完善。
同时,在拥有供应链系统后,四处寻找业务拓展机会,将原有的供应链服务广义化,寻找特定的场景,拓展供应链的服务,如针对各类业务保证金提供融资,针对各类商超锁定供应商进行融资。也可以将供应链的联调向边缘移动,不将融资客户关注在核心厂商的一级供应商,而是逐步将融资的重点向链的边缘扩展,将业务从应收向数字贷款变化。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止是银行融资的提升,而是整个供应链参与者的共荣才能够让链能够持续和发展。商业银行在建立供应链平台后,也要逐步引入平台合作者、资金合作者来共同发展供应链业务,此时可以考虑在供应链平台上开发相应的模块来进行相应的操作,甚至可以考虑在云服务器上为链上的合作伙伴建立供应链服务,输出技术和数据帮助其一起成长。
来源:凤凰网商业